医学影像——“高清”只是及格线

医学图像经过网络传输还可靠么?

 

随着“远程影像”会诊临床应用,静态医学图像的传输和还原质量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但是医学影像远远不止CT、X光、MIR这些静态图像。对于超声、DSA、内窥镜这类医学视频图像,如何保证其经过网络传输、还原,依然符合医学诊断的要求呢。

 

“内卷“的清晰度

 

随着视频图像编解码技术的发展,对医学图像质量标准的判断在“清晰度”这个跑道上“一路绝尘”。高清1080P已经是“落后”水平,很多厂家都在采用“4K”、“8K”的清晰度。可对于医学图像来说,单一的“高清”指标无法保证网络传输、还原后依然真实可信。 

 

 

 

 

 

 

医学图像究竟由哪些要素构成?

 

下面要讲点学术干货了:

医学图像是反映解剖区域和内部结构或功能的图像,它是由一组2D图像或立体3D图像组成的。

图像的像素数量是用来描述某一成像设备下的医学成像,同时也是描述解剖及其功能细节的一种表达方式。像素所表达的具体数值是由成像设备、成像协议、影像重建以及后期加工所决定的。

医学图像有四个关键成分——像素深度、光度表示、元数据和像素数据。这些成分与图像大小和图像分辨率有关。简单总结来说就是——我们在动态医学图像的还原中,不但要保证清晰度,也要考虑还原真实的图像色彩、图像亮度,这些都是影响超声医生准确判断病人病灶的依据。

 

我们分别看一下“医学图像”所要关注的一些成分的解释:

 

图像深度

是用来编码每个像素信息的比特数。是指存储每个像素所用的位数,也用于量度图像的色彩分辨率。色彩的分辨率直接会影响到超声影像所要被我们医生查看的图像数据真实性。

 

光度表示

解释了像素数据如何以正确的图像格式(单色或彩色图片)显示。医疗放射图像,比如CT图像和磁共振(MR)图像,是一个灰阶的“光度表示”。而核医学图像,比如正电子发射断层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断层图像(SPECT),通常都是以彩色映射或调色板来显示的。

 

图像色彩

其实就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真实的色彩。我们医学要求的色彩是“内脏”“血管”“血液”“神经”“肌肉组织”等等这些通过“远程”网络传输来达到真实的图像效果,完全符合“医学图像”要求。

 

灰阶

就是屏幕显示的图像最亮和最暗之间的亮度变化。我们一般临床用的“超声”“B超”大部分都是灰白影像的。也是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称黑白超声、二维超声。“灰阶”的亮度是图像清晰的重要影像因素。

 

锐度

就是图像清晰度。并不是将锐度调的越高越好,如果锐度调的过高,那么就会图形黑线两边出现白色线条镶边,图像看起来失真而且非常刺眼。会直接影响到医学图像查看的“灰白”颜色的真实对比度,医学诊断及会诊结果会带来极大的干扰。

 

总之,“高清”只是医学图像采集、传输、还原质量评价的及格线。

 

为什么强调高清?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这么纠结于“高清”呢。主要是因为目前市面上的医学图像采集技术,大多采用通用行业技术架构,比如: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图像的技术架构,而没有形成专门的医学图像专业体系。

而这些技术架构主要以“高清”或“美观”为首要目标,应用这些技术架构对医学图像的采集、传输和还原,自然以“高清”为主要参数。

但是对于医学图像来说,如何“真实”的还原才是至关重要之处,尤其针对动态医学图像的远程应用。

“远程静态图像诊断”只是医学数据互联互通的冰山一角,临床医学工作中存在大量动态医学图像,例如:超声、腔镜、DAS等。

医学图像数据的采集、传输和还原是要求极为严格的。从医学设备端出发,到最终展现在诊断医生面前,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医学诊断要求”和“临床工作特点”。才能使“远程会诊”更加全面、更加可信。